幼儿小贴士

宝宝不愿独自玩怎么办?
分析原因:
1.幼儿在满5、6个月后,只要妈妈一走开,马上就会哭闹起来,结果妈妈就整天抱着、背着、哄着,使幼儿变成溺爱型,不愿独自玩。
2.幼儿有不安全感也不愿肚子玩。
3.身体的状况也会影响幼儿独自玩的习惯。
4.18个月的幼儿出现“认生”的高潮,有陌生人在时,更不愿意离开父母。
解决方案:
1.给与宝宝安全感,让宝宝感受所处环境的有趣与不陌生。
2.独自玩的习惯需要逐步培养,妈妈先坐在宝宝身边边做自己的事情,边引导宝宝尝试自己玩,并给与宝宝鼓励;也可以先陪宝宝玩一会儿,引发宝宝兴趣后,给予一定任务让宝宝坚持一个人玩下去,如果母亲不能和宝宝在同一个房间,可以用语言遥控引导宝宝独自玩耍。
禁忌:
当宝宝不能独自玩耍,而出现情绪时,不要对宝宝斥责或打骂;不要强行的离开宝宝。
宝宝很任性怎么办
分析原因:
1. 与幼儿的先天气质特点有关系,气质类型 黏液质,抑郁质的宝宝做
事速度慢,性格较执拗。
2. 2岁左右的幼儿正处于人生的第一反抗期,即心理学上常说的“幼儿自
我中心主义”阶段,宝宝由开始把自我与他人区别开来,自我意识比较强烈,凡事想自己做主,这是其正常的年龄特征。所以此阶段的幼儿很容易因为行为被阻止而产生抗议或哭闹行为,甚至说要打人,但他的打人行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打人。
教养态度的原因,如果在早期的教育中采取娇惯的教育态度,容易使幼儿变得任性和听不进道理,即一旦大人不能满足,马上哭闹,耍横。
3. 家长的教育方法和方式问题,如果家长习惯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来管教幼儿,容易激起幼儿的逆反心理。
4. 引起成人对自己的关注,从而强化幼儿打人的快感,有时候可以采取
冷处理或者视而不见的态度可能会逐渐弱化宝宝的这种行为。
解决方案:
1.找原因,帮助宝宝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家长应仔细询问宝宝生气的原因,帮助他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2.讲道理,不管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对待任性的宝宝,讲道理和积极引导仍然是一种正确的方式,并且应该长期坚持下去,只要长期坚持,对培养宝宝良好的个性,以及明理懂事的行为习惯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制定规范约束行为,家长要为宝宝的行为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范,并严格执行,也可以在家长已经掌握宝宝任性行为的规律后,用事先“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任性行为的发生。
4. 冷处理,在宝宝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时,大人暂时不予理睬,不要心疼怜悯或迁就,更不能讨价还价。
5.善于把宝宝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
禁忌:
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宝宝树立榜样,在自己遇到挫折和不顺心的事情时,不怒发冲冠,摔摔打打,不把气往宝宝身上撒。
为什么宝宝一生气就说要打人?
分析原因:
1.幼儿身上出现的不良行为是2-3岁幼儿常有的,这个阶段被称为幼儿的第一反抗期(14个月到3岁),这个阶段幼儿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开始关注自己在家中的地位,而幼儿这时的是非辨别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还不完善,往往试图通过“反抗行为”让别人意识到他的存在,因此常常会反抗他人希望他做的事情。
2.此阶段的幼儿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语言能力的发展还处在萌芽阶段,当他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要,不能表达自己挫折的感受时,就会发脾气,用哭,拍打或说“打”等非常直观的形式来表达。
3.还应考虑成人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是否得当。
解决方案:
1.家庭成员的教育态度要保持一致,对宝宝合理的要求给予满足,过分的要求坚决制止。即使宝宝反抗也要坚持,不能一味的迁就和娇惯宝宝。
2.当宝宝在气头上时,可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或冷淡法,等宝宝情绪稳定下来后再和宝宝讲道理或满足他合理的要求。
3.在可能的情况下给宝宝有限的选择,然后接受宝宝做出的选择,当不允许说“不”时,不要给宝宝选择的机会。
4.日常生活中,若宝宝期望的事情发生变化时,最好事前给予通知,让宝宝有机会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以减少宝宝的任性行为。
5.教会宝宝宣泄,家长可以用积极的方式帮助宝宝发泄不满的情绪,如锻炼身体,跳跃,打击枕头,拍打面团,扔沙包,到户外散步,跑步或大声叫喊等。
禁忌:
在宝宝出现情绪时,不能大声吓唬幼儿,粗暴训斥或鞭打幼儿。
宝宝不敢走路怎么办?
分析原因:
1.幼儿走路的时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有些幼儿10个月就会走路,也有些幼儿到1岁半才开始走路,幼儿走路早晚受父母遗传因素的影响,父母小时候走路晚,幼儿也大多走路较晚。
2.幼儿胆小是缺乏自信的表现,首先,为幼儿多创造一些交往和沟通的条件和机会。父母要带着他多串串门,多参加一些聚会,幼儿会在观察父母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同时,在熟悉的环境中幼儿会比较放松,胆子会大起来,逐步产生自信。
3.长辈对幼儿的过度呵护、做错事时不当的指责,都可能导致幼儿胆小。但这方面归根到底由父母的举止言行决定,胆小怕事的双亲必然养出胆小怕事的幼儿。
4.未使用正确的方法教幼儿练习走路。
解决方案:
1.刚开始大人双手扶着宝宝的腋下迈步,慢慢过渡到单手扶,或用毛巾从宝宝的胸前穿过,大人在后面轻轻地提着宝宝练习迈步。
2.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可让宝宝扶着东西引动(如沙发、扶手等)
3.到1岁左右就可以让宝宝独立行走,对胆大的宝宝要多加防范,注意安全。对胆小的宝宝要多多鼓励,用宝宝喜欢的玩具在前面引诱他迈步,或者是妈妈在前方引诱宝宝。
禁忌:
在练习行走时,要循序渐进,家长不能操之过急;每次练习时间不宜太长,每天进行多次练习;如宝宝不愿意练习,不要过分的溺爱或强迫。
如何培养宝宝良好的进食习惯?
分析原因:
1. 幼儿边吃边玩的不良习惯的养成有很多原因,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
为父母没有科学地喂养幼儿,比如幼儿早已吃饱了,父母却要求幼儿一定要把定量完成或再添饭。
2.还有的父母过分迁就幼儿,幼儿想怎么样就怎样。
3.有的父母没有为幼儿建立有节奏的生活习惯,幼儿玩得正在兴头上
的时候硬拉着他去吃饭。
4.更有的家庭没有对幼儿进行良好的餐桌礼仪教育等。
解决方案:
1.在宝宝成长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宝宝进餐的独立性和积极性,大人要放手让宝宝自己吃饭,放弃对宝宝吃饭的控制,1岁半后要培养并鼓励宝宝自己吃饭。
2.重视培养宝宝对吃饭的兴趣,正确引导宝宝,如告知吃饭对身体的作用和好处。
3.尽可能多的扩大宝宝的实物种类,是宝宝熟悉各种食物,能愉快的接受各种食物。
4.给宝宝创设一个良好的进餐环境和氛围,不要边吃边玩。
禁忌:
不强迫宝宝吃饭,当宝宝不想吃时不强迫,等宝宝肚子饿了主动要吃饭后再给宝宝吃。
宝宝吸手指(吃衣服、吮吸被子)怎么办?
分析原因:
1.几个月的幼儿正处于婴儿“口腔期”,幼儿的口腔吮吸未得到满足,会自我寻找安慰物,这是正常的一种心理发展过程。
2.母乳喂养的幼儿常有恋母情节,吮吸手指在心理上可以满足幼儿口腔的需要。 一般断奶后,幼儿吃手的习惯就渐渐消失。
3.检查幼儿身体是否缺少微量元素,像锌、铁等。
4.幼儿无聊时也会吃手指。
解决方案:
1.带宝宝进行微量元素检查,及时补充微量元素。
2.家长应耐心,不要急于纠正宝宝的毛病,不必太过紧张,这样反而会引起宝宝的注意,强化他吃手指的行为,还会增加恐惧心理,不利于纠正这一行为。
3.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当宝宝吃手时,以某种特别引人注目的事来转移他的注意力,使他想着另一有趣的事而停止吃手。
4.为宝宝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如给宝宝有声、色彩鲜艳的玩具逗引他,与宝宝到户外做亲子游戏或户外活动。
5.只要有时间,就应多和宝宝进行交流,多拥抱,亲吻,逗乐,抚触,让宝宝在愉悦的心情中感受到母爱,以满足宝宝的恋母需求。
6.若是较大的宝宝,可以培养宝宝自我控制能力,以童话、寓言的形式向宝宝讲述吃手指的害处。
禁忌:
妈妈不要强行阻止宝宝吃手指的行为,否则对宝宝日后心理、性格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