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小贴士

做好4点轻松获得家长的信任
做好4点轻松获得家长的信任
当家长面对年轻的老师,往往产生疑虑,我们的孩子交给他们,可以放心吗?老师们得不到家长的信任,就难以得到家长的支持与理解,家长工作就很难开展。我们该如何获得家长的信任呢?本文4点建议给你答案。

1.掌握家庭教育知识,提高自身的威信 有助于提高家长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

教师具有家庭教育的知识,会更好地向家长汇报分析幼儿的成长发展与不足。有针对性地宣传一些科学育儿的知识、方法,为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疑惑,进行分析指点并提出建议,帮助家长解决具体困难,从而提高家长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

有助于取得家长的紧密合作

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的育儿水平普遍提高,教师要放下架子,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肯定家长好的教育方法,积极采纳家长的合理化建议。拓宽自己思路的同时,调动家长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教育合力,使得幼儿园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密切家园关系。



2.发挥主动作用,增强信任感。
主动介绍情况,搭建感情的桥梁

教师应主动担负起建立相互信任的责任,主动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情况及幼儿在幼儿园各个方面的表现,诸如幼儿的健康、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等,以及幼儿园最近开展的活动及要求,包括教师为解决幼儿的问题而采取的一些措施等,从而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理解教师的意图和方法,配合教师的工作,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主动消除顾虑,避免误会

教师要主动了解家长的顾虑,体会家长的心理,抓住需要沟通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方式,开诚布公地与家长交流看法,并以实际行动及时消除顾虑,取得家长的信任。

主动沟通正确对待并非合理的意见

会有个别家长对教师不够尊重,对幼儿园工作有偏见,有些批评不够符合事实,甚至提出一些老师无法满足的自私无理的要求,对此,教师应该保持冷静的心态,换位思考,主动沟通情况,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坦诚交流看法,澄清事实,取得家长的理解。


3.讲究谈话技巧给家长足够的尊重。

在与家长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往往要提出批评,这是经常遇到的一个棘手的问题。教师应如何对学生特别是对家长的某些不当之处提出批评呢?有哪些批评的技巧呢?

单独批评,避免伤害家长的感情

教师向家长反映情况时,一般是在下午幼儿离园时,这时家长和幼儿很多,如果不注意,其他的幼儿和家长会听到,影响批评的效果。也容易产生不良的后果。所以应该单独私下进行。

先报喜,后报忧

幼儿的优点、点滴进步都要先告诉家长,不吝惜对幼儿应有的赞美与期望。多表扬幼儿,然后再耐心诚恳地指出问题所在。

用请教式的态度和口气提出看法

把责备变成“请教”,采取请教式的批评。如:“这个问题我不太清楚,您能讲讲吗?您能和我谈谈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吗?”把找出问题的主动权让给家长,耐心地听取家长的意见,使家长产生伙伴般的亲切感,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提建设性的批评意见

在指出存在问题时,要对问题就事论事,不能一味地指责孩子。批评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获得进步和提高,教师要多分析原因,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法。比如,为什么错,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告诉处理类似事情的方法。

要教育幼儿热爱和尊敬家长。
要教导幼儿尊重家长,提高家长威信。教师要帮助幼儿发现家长身上的使他们感到自豪的品质。如果教师善于提高家长在自己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也就提高了教师自己的威信,也就取得了家长对教师工作的真诚支持。

适时适宜地通过幼儿向家长表达尊重之情。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劳动节等节日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幼儿给家长送张贺卡、演个节目、唱支歌等,使家长在行为上感受到教师的敬意和尊重。

不要当着幼儿的面议论评判家长的对错。 教师与幼儿家长即使有不同的看法,也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法,与家长真诚交换意见,给予热心的指导,根据家长的特点,机智地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素养。避免当着幼儿的面与其他教师议论家长,评判家长。


《幼儿教育》上曾有一句话这样说:“忽略了一个家长,就等于放弃了一个孩子的教育。”家长工作沟通的艺术方式、方法有很多,除了我们经常运用的面谈、电访、家访、教育活动等,最重要的是用教师的真心、幼教经验、科学育儿知识去换取家长的信任,这样家长工作就迎刃而解了。
孩子夜惊时我该怎么办?
分析原因:
孩子夜惊是一种睡眠紊乱,孩子可能睡着睡着,突然会坐起、哭泣、尖叫、呻吟、喃喃自语、来回打滚,同时,眼睛睁得大大的,但其实宝宝并没有真醒过来。因为这时候孩子处在睡眠和清醒之间的朦胧状态,所以,不知道你在他身边,多半也不能对你的问话或动作有所反应。
  事实上,通常我们每天晚上都能实现不同睡眠阶段之间的平稳过渡,研究人员把夜惊看作这种过渡中出现的神秘差错。有多达15%的孩子会在某个时期出现夜惊,往往是从两三岁或学龄前开始,然后持续到7岁甚至青少年时期。一次夜惊可能会持续2~40分钟,而当夜惊结束后,孩子又会突然重新熟睡,对所发生的一切毫无记忆。
解决方案:
不要试图叫醒孩子。要知道,你想要安抚他的任何努力都没用,因为夜惊的孩子无法真正平静下来,而如果你试图去抱他,可能反而会让他挣扎得更加剧烈。所以,只要孩子没有受伤的危险,你就不要通过身体接触去安抚他。只要说话声音平和,挡在孩子和危险物之间,例如床头板,等着孩子自然平静就行了。在你上床睡觉之前,也要采取同样的预防措施,来防止孩子梦游,因为夜惊的孩子经常下床走动。所以,你应该捡起地上可能绊倒孩子的玩具和其他东西,关严阳台或楼梯口的门,并插好窗户和大门。
禁忌:
不可一哭就抱起来,也不要试图把他叫醒
孩子为什么在家吃饭难?
分析原因:
幼儿园的饭菜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制作,注重形象的外观和漂亮的颜色,激发孩子们的食欲;菜肴大多熟烂、松软、易嚼、好消化、不油腻;饭菜花样常翻新。饭菜制作中多以小、碎、烂为主,因为幼儿园的孩子大多喜欢小巧的食品,特别是小一点的孩子,他们畏惧大块的食品,因为怕吃不完。
而家里的饭菜通常没有把小孩的因素考虑进去,孩子和大人吃一样的饭菜,大人们或许还不知道:这样的饭菜对小孩子来说,“饭太干了,青菜太长了,肉太硬了。”因此他们就不想吃了。
解决方案:
建议:家长不防看一些儿童食谱,为孩子准备适合的饭菜,相信孩子一定会吃得喷喷香。如果孩子和大人吃一样的饭菜,也应尽可能地把肉和菜切碎一些,煮烂一些。另外,饭菜要经常变变花样,孩子好奇心强,喜欢吃没有吃过的东西,如果天天吃“蒸鱼腩”、“蒸肉饼”,尽管有营养,孩子仍会皱眉头。
禁忌:
孩子把饭掉在地上是正常的,不可因此严厉训斥;
吃饭时不要开电视,否则会干扰孩子的注意力
宝宝四岁了长得胖,要不要减肥呀?
分析原因:
宝宝因营养失衡,长期摄入超过消耗,引起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致体重超过同年龄、同身高儿童正常标准的20%,就可认定为肥胖病。除少数肥胖宝宝是由于内分泌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引起外,大多数为单纯性肥胖病。单纯性肥胖病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营养摄入过多,特别是脂肪过多,如喜食煎、炸等过高热量和含脂肪多的食物如汉堡包、薯条等被称为垃圾食品的食物,而活动量过少,能量消耗少而引起肥胖。
解决方案:
调整小宝宝的胖,需要从饮食和运动方面来调整,可以适当控制饮食但是不能不给宝宝吃。试试一下步骤吧:
1,整三餐结构,适当减少蛋白质、脂肪、糖类所谓“营养性食物”的比重,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食物。
2,增加体力活动给孩子玩耍的时间和空间,幼童也不要关在室内,有条件就到户外活动,可带稍大孩子一起晨练,放手让孩子去参加小朋友的群体游戏,从小培养劳动习惯,鼓励做家务活,限制看电视的时间,培养多种娱乐活动兴趣;帮助孩子养成乐观情绪、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有规律的作息时间等,对防范高血压很有帮助。
3,少看电视及电子游戏调查指出,长时间看电视是造成肥胖的一大原因。儿童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与其肥胖发生率呈正比。另外,长时间玩游戏机也是儿童肥胖率增加的危险因素。久坐少动是导致脂肪堆积。
禁忌:
盲目给孩子吃滋补保健品,有些父母以为滋补保健品肯定可以帮助孩子生长发育,然而反受其害,不仅发生了肥胖,还出现了性早熟。
孩子缘何“幼儿园怕怕”?
分析原因:
一般来说,不愿意去上幼儿园的原因有以下5个:
1、不想与爸爸妈妈分开。对孩子来说,父母在身边心里会有安全感。而上幼儿园后,要独自面对、处理问题,不难想象孩子会产生失落、焦虑与不知所措的感觉。
2、对陌生环境感到害怕。习惯了自己熟悉的家,现在却得长时间待在充满陌生人的学校里,孩子会感到莫名的焦虑与不安。
3、无法适应团体生活。孩子到了幼儿园,必须遵守团体的规范,想要的东西需与人分享,想吃点心、玩玩具都得排队,到处都是限制,让孩子觉得幼儿园不好玩。
4、跟不上团体进度。团体生活中常常无法照顾到个人的需求,如果孩子跟不上幼儿园的进度,会觉得受了挫折,也会因此产生心理压力,一想到上幼儿园就紧张。
5、人际交往受到挫折。小孩子都渴望友情,在幼儿园里可以和很多小朋友一起玩,然而,真的上了幼儿园后,如果被其他小朋友欺负、排挤,孩子就可能不想去了。
解决方案:
孩子出现不愿意上幼儿园的情况,家长的原则是:勤与教师交流沟通,家园一致,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多鼓励,多表扬,培养孩子的独立和自理能力。这样持续下来,孩子就会渐渐喜欢上幼儿园,家长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禁忌:
不可因小事情就不去幼儿园,更不可因心疼幼儿哭泣而守在园门口迟迟不肯离去。
在磕碰中成长的童年,我该保护还是放手?
分析原因:
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为了防止孩子受到伤害,他们常常采取了很多保护措施,然而,孩子的好奇心和成长的欲望驱使着他们对周围世界不断探索,因此,绝对安全的环境是不存在的,如果仅仅采取被动的措施而一味回避,只会让人感到防不胜防。还有些家长甚至代劳本该孩子做的事,严格限制了孩子的各种活动,剥夺孩子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机会,反而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故。
解决方案:
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教给孩子避免伤害的知识和方法,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给予孩子真正的安全。上述案例中,如果家长不是单纯地阻止,而是主动交给孩子一把儿童专用剪刀,并教会其准确的使用方法,既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也防止了意外的发生。
禁忌:
剥夺孩子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