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小贴士

宝宝好斗怎么办?
分析原因:
也许你会对这一幕感到十分惊讶(其他看到这一幕的家长也是一样),但好斗是宝宝的一个正常发育过程。事实上,很多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会时不时地抢其他孩子的玩具、打人、踢人或使劲尖叫得自己都快喘不上气了。有时候,宝宝这么做只是因为他感到害怕:例如,宝宝可能会因为被另一个孩子逼得没办法而打人。如果宝宝是第一次上亲子班或幼儿园,还需要逐渐习惯离开家。如果他强烈地感到满腹怨气,或没人理睬他,就可能会推搡眼前的其他孩子来报复。有时候,宝宝只是累了、饿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就表现为咬人、打人,或发脾气了。
解决方案:
迅速做出反应。当你看到孩子开始出现攻击行为时,尽量立刻做出反应。
坚持一贯原则。你要尽可能每次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攻击行为。你越用同样的方法(比如“好吧,你又推明明了,该再罚一次”),就能越快建立一套被孩子认识和接受的规则。最终他就会明白,只要自己做了错事,就得受罚不能玩——这是他学习控制自己行为的第一步。
及时和孩子谈谈。等孩子冷静下来,你要心平气和地跟他说说刚才发生的事情,最好是在孩子心情平静但还没忘记整件事之前,就及时和他谈谈,理想的时间是在事情发生后半小时到1小时之间。问问他为什么突然爆发(“小勇,你为什么对小刚那么生气?”),告诉孩子有时候生气是很自然的,但不应该推人、打人、踢人或咬人。
  现在还是个好时机,让你教孩子先离开使他生气的那种环境和人,直到他自己想出更好的解决办法,而不是挥拳打人。和孩子一起读一些关于这方面内容的书,帮助他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可以试试《生气汤》和《我好生气》这两本书。
禁忌:
无论你有多生气,尽量不要对孩子喊叫或打他,或者说他是个坏孩子。因为这只会教他在生气的时候动口或动手去攻击别人,而不能让他改正自己的行为。
孩子总是打断大人说话怎么办?
分析原因:
这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刚刚开始意识到这个世界并不是围绕着他转的。不仅如此,他的短期记忆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也就是说,他要赶着在忘记一件事之前,赶紧把它说出来,实际上是有生理方面的原因的。另外,你的孩子要慢慢才能领会:有时候你必须要在不受他干扰的情况下,才能把事情干完或者跟别人说话。
解决方案:
给他做示范。小孩子的模仿力都很强,你可以利用这一点,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如果你和你先生都爱互相打断对方,那就要努力改变这种习惯。你还应该在孩子和你说话时,尽量不打断他。如果你不小心打断了他(或别人),要马上说:“对不起,我打断你了,你接着说。”
在游戏中实践。在幼儿园或在小区里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你的孩子很可能已经学会该怎么轮着来了。你可以利用他这种新技能教他等别人把话说完了,再开口。这种简单的游戏能引导孩子学会“一问一答”的对话模式。坐到他身边,看着他,问一个他能够自由回答的问题,一个可以有长长答案的问题,比如“你星期六上午最喜欢干什么?”,注意在他回答的时候,仔细听,如有必要,温和地催催他:“你说完了吗?好了,现在该你问我问题了。”
  巧妙打电话。你的孩子在你讲电话的时候调皮,是因为他把电话看作一种威胁:电话吸引了你的注意力,而他想让你关注他。如果你讲电话的时候,让他自己玩游戏,他就不会觉得那么受到威胁了。问问他:“我打电话的时候,你愿不愿意拿本书或玩具,坐在我旁边?还是你想坐在餐桌旁喝些果汁?”
边读边教。和孩子一起读书,并讨论永远都是互相理解的好办法。试试读读《幼儿礼仪教育绘本》(延边大学出版社)和《我好沮丧》(安秋玲著)这两本教孩子懂礼貌的书。
看开一点。
禁忌:
要是他多数情况或有些时能做到,你就应该大大地夸奖他。同时,也别忘了你是在教给他一种原则,而不是实现一个目标。
现在给宝宝读论语合适吗?
分析原因:
儿童学习国学和成人学习国学的要求应当是不一样的。国学当中的一些道理,如果你能用孩子能够听得懂的形式,例如多举例,讲给孩子听,那么对孩子的成长是不无裨益的,但如果你觉得这个道理对孩子来说太深奥了,就没有必要一定要他掌握,就让他把《论语》、《三字经》当儿歌来诵读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解决方案:
至于该不该给孩子读《论语》,如果孩子不反对,又感兴趣的话,何乐而不为呢?对于很多孩子来说,背古诗词就和唱歌一样。但如果孩子认为是一种负担,这么做有可能会破坏他将来学习的兴趣。如果孩子觉得不愉快,我的意见就应该放弃了,因为毕竟学前教育不是“提前教育”要想让孩子愉快地吸收国学中的知识,首先是孩子得感兴趣,才能听得快乐、读得快乐。在还不能够理解《论语》的深奥道理的时候,孩子对它的兴趣可能来源于这些文字朗朗上口的韵律、节奏和声调。不同的孩子对这些韵律、节奏和声调的反应不一样,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你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如果方法不当,也许对孩子的兴趣和自信心都是一种打击。
禁忌:
家长在选择时要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及接受程度;
切忌把国学和生活分离,例如,一边教“孔融让梨”,一边对着孩子送到嘴边的水果说“奶奶不吃,宝宝自己吃”。
宝宝说脏话怎么办?
分析原因:
你满怀好奇心的小家伙又学会了一个新本领,一个不寻常的、让人不安的本领。很多时候,宝宝说的第一个脏字就是直接模仿的结果,也许是因为听到你在有辆车挡了路时说了这个字,他就坐在汽车后座里没完没了地重复。也可能是从外面学到了一些脏话,也许是他幼儿园里最好的朋友刚巧想告诉他几个学会的新词,或者是他偶然看到了一个说脏话的电视镜头。
解决方案:
你要保持严肃。当你的孩子第一次尝试说脏话,你要记住:没有反应才是最好的反应。
  限制宝宝说脏话。如果那些话是他编造的词,比如“屁屁脸”,告诉他没有这种话,你也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因为那些话没有意义。对于成人化的各种粗口,你不必非得解释那是什么意思或为什么不能说。只要用平静且平淡的口气清楚地告诉他,这些话是不允许说的:“那种话不可以在家里或对其他人说。”
用好玩而不带脏字的话代替。 如果你的孩子只是要试试一个新词是否适合说或因为害怕而小声地把那个词说出来,那你还有可能说服他用另一个令人激动的说法(试试“噼里啪啦”或儿歌(“小白兔,白又白”可能就行)来替代。如果他是因为和许多大人一样,没有合适的替代词来表达强烈的愤怒或沮丧才说脏话的,鼓励他大声说 “我生气了”或“我很烦”也许有帮助。
  教宝宝学会尊重。向他解释骂人会让人伤心,即使其他孩子都这么说,这样做也不对。骂人和让人伤心都是不可以的。
  注意自己的言行。 当然,对成人和对孩子的行为有着不同的规则要求,但如果你的孩子每天都听到脏话,就会很难相信那些话是不能说的。他也会很奇怪为什么规则只针对他而不针对你。
禁忌:
宝宝说脏话或讲粗口时,一定要控制住你想大笑的冲动,那样宝宝势必会把这当作正面的鼓励而重蹈覆辙。
注意自己不说脏话。
宝宝咬人:为什么发生及该怎么办?
分析原因:
大多数孩子到上幼儿园时至少都曾经咬过人1次,而且自己也会被别人不友好地咬过。虽然随着宝宝长大,咬人的次数会不那么频繁了,但现在这个年龄段,在孩子们扎堆儿的地方,比如在幼儿园或几个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宝宝咬人的事仍然时有发生。
解决方案:
保证两个孩子都安全。首先,把两个孩子分开,确保他们隔得谁也咬不着谁。
保持镇静,不要责备或惩罚他。虽然你可能试图让孩子意识到其行为的严重性,但实际上严厉的惩罚会让他更可能再犯。专家猜想这种惩罚会引起孩子的愤怒和怨恨,导致他日后咬人咬得更凶。
两个孩子都要帮。无论是咬人的孩子,还是被咬的孩子都需要你的帮助。首先,你需要检查一下被咬孩子的伤处,除了多说一些温暖关心的话外,可能你还需要给他上点药。但也别忘了咬人的孩子。他可能会装作漠不关心,或者假装不知道他造成的伤害有多疼,但是他确实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温和而亲切地对待他也会有助于他的心情平和下来,直到宝宝能表达自己的感情,告诉你有关咬人和起初让他烦恼或发怒的原因。
鼓励孩子心烦时来找你倾诉。告诉宝宝在情绪不好的时候可以来找你,如果孩子真的来找你了,你一定要认真对待他。等下一次你不在他身边时,你们俩在一起时的亲密时光有助于防止他做出攻击行为。
跟他谈一下发生的事。当你和孩子都冷静下来后,找个安静的时候问问他,“你知道怎么能不用咬人,就让别人知道你生气了吗?”跟他玩一些简单的角色扮演游戏来处理这些情况(比如,跟孩子说“你扮演明明,你拿走了我的兔子”),他也许从中能学到一些以后能用得着的话(比如说“不,我不愿意!”)。很多孩子咬过别人一次,并得到过帮助后,以后就不再咬人了。
禁忌:
以牙还牙,咬回去。有些家长会同样咬孩子一口,以期让他知道有多疼,希望他下次不再咬人,但孩子可能会从中习得睚眦必报。
孩子我行我素,苦恼的妈妈该怎么办?
分析原因:
因为宝宝也许会无视这个“不”字,或者你可能希望用一种更积极的方法来管教孩子。幸运的是,有很多代替这个老掉牙的“不”的方法,而且你也的确该换换方式了,因为孩子经常会对“不”字听而不闻,你可能发现你说上10遍以后,孩子才有反应。所以,无论你是想让孩子不再闯祸,还是想教他分辨是非,都可以试试采取一种更好、更有效的方法来代替那个 “不”字。
解决方案:
1. 换种说法。把你的要求用肯定的形式说出来,孩子更可能用肯定的态度来回应。别说“不”,而是清楚地告诉孩子他能做什么。例如,不要冲孩子大叫:“不行!不能在客厅里扔球!”,试试说:“咱们到外边去玩球吧。”
2. 提供多种选择。宝宝需要感到独立自主、有控制权。所以,当孩子想在饭前吃块糖时,不要直截了当地拒绝,而要给他提供一个吃葡萄还是苹果的选择,或者让他有饭后选择吃哪种糖的权利。
3.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注意力还是很容易被转移到远离麻烦的地方。当孩子看上了商店里的一个精致小雕像时,要赶紧指给他看对面过道的镜子是怎么反光的,或者提个问题转移他的注意力:“你午饭想吃什么?
4. 尽量避免需要说“不”的环境。选择能让孩子自由活动的地方,例如运动场或公园,而不要带孩子到电器店或装满了收藏品的长辈家去。当然,你没法避免所有你必须对孩子说“不”的环境,但如果尽量少去,你和孩子都会感到生活轻松了很多,并且你也能有更多的机会对孩子说“行”。
5. 放过孩子的小错误。生活中你会有很多有意义的时刻来教育孩子,所以就别再额外找碴了。要是孩子在小水坑踩水,而你们反正也正要回家,干吗不让他继续玩呢?
禁忌:
妈妈不要变成令宝宝生厌的“老妈子”,控制欲强,做家里的独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