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小贴士

怎么教孩子收到礼物时知道感激?
分析原因:
想要教孩子收到礼物时知道感激,最好的方法就是你给他树立一个好榜样。你收到礼物后要表现出自己的感激之情。如果孩子给你画了一幅画或帮助了你,要谢谢他,并说一些具体的话表示你对他的礼物或帮助的感激。教他对别人说“谢谢!”(如果他能写字,教他写感谢信),在他彬彬有礼的时候,要称赞他,不要只在他行为不当时纠正他。
解决方案:
如果宝宝从亲戚那里得到礼物后说了“谢谢!”你要告诉他,你非常喜欢他这种行为,他表现得棒极了,像个大人一样。无论孩子多大,说教都没有用。说一些“你应该为自己拥有的一切表示感激”之类的大话,不会让人真的更知道感激。

  另一种帮助孩子珍惜礼物的好方法是:不要溺爱他。你可能有想给他买很多玩具和东西的冲动,不过,过分纵容,非但不能给他带来快乐,还会常常使孩子越来越不知道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所以,比如说在孩子过生日的时候,只给他一两个玩具就行了,不要给他五六个;或者选择不太贵的东西,不要给他贵重的礼物。毕竟,孩子们最需要的、让他们最高兴的礼物是父母能花时间和他们在一起。

  如果你的孩子得到了一份零花钱,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去买想要的玩具。因为要花出去的钱是自己的,所以他会在购买时更加慎重。你甚至也可以建议他省一部分零花钱来帮助别人,还要告诉孩子为什么让他这样做,这种方法能巧妙而有效地让孩子明白他比很多其他人都更幸福,并且这也有助于培养孩子对自己拥有的东西的感激之情。
禁忌:
家长不能太溺爱孩子
孩子的事情不要什么都帮他包办
家长身体力行,不能把教育变成说教
女儿不爱听故事是怎么回事?
分析原因:
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孩子不是那种偏好听觉型学习方式的孩子,二是您选择的故事不适合这个时期孩子的接受力,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篇幅短小、情节简单、接近其日常生活经验的那类故事,题材本身的适合度比您讲故事的方式可能更重要。没有一个孩子是不喜欢听故事的。关键是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家长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解决方案:
挑选与孩子年龄、能力相适应的书,书里的内容是她比较感兴趣的。根据你女儿比较好动的特点,可以挑一些有动作描写的故事书,要绘声绘色地读给她听。
把书面语言变成“活”的语言。在给孩子读书的时候,试着让她参与进来,比如,在一句句子中故意留出一个词不读,停顿进让孩子说出来,还可以有意识地提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想一想。”
为了使读书更有吸引力,首先要激起孩子的兴趣。在读一本故事书之前,和她一起研究书的封面,可以这样引导:“这本书要讲的是小恐龙的故事。小恐龙好像很喜欢打架哦。”书看完了,你还可以问问她最喜欢哪一段故事?是否愿意自己改编故事的结尾?这种积极的阅读方式可以让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
最好让其他小朋友也一起参与讲故事的活动。让那些喜欢听故事的孩子的情绪感染她,当另一个小朋友吵着要读自己手上的那一本书时,说不定她也会高举一本书说:“读我这一本!读我这一本!”
家庭读书好习惯。家长可以采取“三定”的办法读书,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固定由一位家长进行朗读),逐渐形成听朗读、听故事的条件反射。
禁忌:
讲故事不是刻板的读书,要做到有声有色,富于感情,尽可能用普通话讲述。
孩子内向、胆小怎么办?
分析原因:
造成孩子这种内向、胆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由于先天气质类型、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原因,有些孩子从小就非常敏感,很难适应新环境,不愿意接触陌生人。其二是由于父母教育方式不当而造成的。有些孩子则因为父母上班无人照看而被关在家中;有的家长因害怕孩子在与外界交往的过程中染上不良的习惯而不让孩子出门玩耍;有些家长由于过分溺爱孩子而包办一切,导致孩子没有能力去适应新环境,不会与小伙伴交往。
解决方案:
美国一们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对于胆怯、认生的孩子,家长经常与其“心理交谈”是头等重要的事。交谈之外,家长必须在家创造合适的“热闹气氛”,因为很多孩子之所以心理紧张,完全是由于家中缺乏“朝气”所致。
孩子在感情上感到“孤立无援”,性格就会变得越来越内向。因此,建议家长不防增加与孩子的“身体接触”--爱抚孩子,这种“古老”的办法可以营造家庭的温暖气氛。对家长的抚摸和拥抱,孩子大都会感到愉快和自在(孤独症患者除外)。
此外,你们还要仔细倾听孩子的诉说,孩子一旦将认生的“苦衷”和盘托出,其紧张和焦虑情绪也将减轻甚至消散。
总之,家长应尽量给予孩子最大的温暖、安慰和快乐。孩子如果感到父母是他坚强的后盾,他的一切快乐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那么,他将底气十足、堂堂正正。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再安排孩子到邻居或亲戚家做客,鼓励他勇敢地与他人交谈,甚至表演。家长也可以及时参与进去,并要多多鼓励和表扬。久而久之,随着孩子视野的开阔和阅历的增长,他的性格会有所转变,勇气也将日渐增加。
禁忌:
对于胆怯、认生的孩子,应多带他到热闹人多的的地方去玩,多鼓励他与不同的人交往。当然,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分析原因:
问题中提到的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状态,如扭扭捏捏、不配合老师等行为,被称作“群体生活的假性适应”,其本质是缺乏自主意识的培育。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在幼儿园里,总有部分幼儿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他们缺乏主动性,不愿努力进取,因而丧失很多宝贵的学习机会。对于这种孩子,家长的主要任务是提升他们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
解决方案:
创造一些条件,比如多走亲串友,把孩子介绍给亲友,鼓励孩子积极表现,如唱一首歌、跳个舞,大家积极鼓掌。由于是在熟悉的人群中进行,一般情况下,孩子乐于接受。然后逐渐扩大范围,到相对不太熟悉的朋友家去,做同样的事,同样给予积极的暗示和鼓励。不知不觉,他会欣然接受,并觉得:这有什么呀,我还是很棒的。
和幼儿园老师多沟通,并请老师在一日活动中有意给你的孩子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可以先从容易的事做起,比如,请他帮老师给小朋友发书,然后在游戏中让他充当一次主要角色,鼓励其他孩子积极配合。
在你所在的社区,找一两个与他年龄相仿的孩子,带到家里,引导他们做“合作游戏”,比如“老鹰抓小鸡”。开始时,家长可以参与其中,然后让孩子自己去玩。在游戏中,家长的配合和赞许会增加孩子的信心,使他开始习惯这种合作的氛围。多进行几次,再扩大人数,让新朋友参加进来。你会发现,孩子变了。
禁忌:
依赖他人称赞
弱视挫折教育
赏识变成溺爱
父母长期到外地工作,孩子从哭闹变为不愿接父母电话怎么办?
分析原因:
幼儿与他最接近的人(通常是母亲)的依恋关系,使得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中产生“分离焦虑”,这是这一时期所特有的一种反应,这正说明母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这种依恋的情感肯定是好的,因为这是他早期社会能力及人格发展的必要健康因素。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不得不中断这种亲子关系,这又是当前很现实的一种现象。
解决方案:
尽可能给幼儿多一些与父母交往的机会。比如多打电话,多增加回家的次数陪陪孩子等,千万不要因为你们的离开而引起亲子“情感剥夺”的现象,这样会造成孩子抑郁、孤僻,有时甚至会产生拒食、消化紊乱、夜惊等精神障碍。
设法让现在的抚养人(外婆)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交往。比如,陪孩子念歌谣、讲故事、外出散步等,做一些情感上的补偿,以减轻他的不安全感。
鼓励孩子交朋友。事实证明,有幼儿园的伙伴,能帮助孩子转移情绪、减少分离痛苦,使孩子逐渐学会面对与依恋对象分离的日子。
3岁的小孩子怎么就会撒谎呢?
分析原因:
3岁半的孩子会撒谎,但他们并不知道此种行为的后果。撒谎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把幻想当现实,比如他想要一架玩具飞机,而父母却没有买,于是他会对同伴们说:“我爸爸昨天给我买了一个大飞机......”另一种是因为受到某种压力。您的孩子属于后者的情况。
从您反映的情况可以看出,她在幼儿园里午睡时并没有睡着,她说睡了,是因为她把大人是否高兴作为衡量自己行为对与错的标准。所以,这不是一个品德问题。
另外,孩子不愿与父母沟通,原因可能是性格上有敏感、胆怯、感情脆弱等因素。她用一种消极性的行为来控制或影响他人。
解决方案:
首先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不要因为孩子说了謊而生气,要营造一种良好、温馨的家庭气氛,对孩子来说,这是消除恐惧心理的良药。
但是,不要让孩子得出一个结论--说谎能够救自己。您可以不急不躁、耐心具体地向她解释“要说真话,爸爸妈妈才可以帮你”;而不是责问、惩罚,当她不愿讲幼儿园的事时,不宜追问,因为越追问,她越紧张。直接问他“你今天干什么了”是不会有答案的;您不防从侧面谈其它小朋友在幼儿园的情况,或者与她一道议论幼儿园有哪些新鲜事。
最后,帮助孩子分清幻想与真实。对3~4岁的孩子而言,可以开始教她学会分辨什么是假的,什么是真的。同时还要帮助孩子认识到,说错了是可以改正的,改正了仍然是好孩子。尤其是当她纠正过来之后,应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可以避免孩子将说谎演变成为一种习惯。
禁忌:
严厉惩罚,惩罚并不能使孩子马上意识到他的错误;
父母对孩子不诚实、因某些原因说謊。